焦点

首页  >  焦点

【湖北日报】图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周磊 张朋  编辑:史凡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2018/06/26

编者按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6月23日,由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共同主办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六场在湖北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现刊发部分专家的发言摘要,敬请关注。

核心价值是中华现代文明的精神标识

万俊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的品格、国格,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和文化的精神标识。一个社会、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和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中,“仁、义、礼、智、信”曾经主导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文明。这五个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导价值或核心价值经历了一千多年。一种观念体系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自觉践行,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检验和反复调整。

从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精神价值体系的转换,更是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并已然成为当代中国文明和文化的一个精神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里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更有在传承优秀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它广泛吸纳了现代社会普遍认可的基本价值观念,比如自由、平等、法治、民主、文明,这些在过去的文化体系中虽然谈及但没有聚焦为核心价值的价值观念。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是封闭性的传统社会走向开放的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代中国核心价值的凝炼表明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进而走向“强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基、为人类美好社会开辟新路的宏大理想。所以,国家的精神标识不仅具有国家文明和文化传承的意义,也具有当代世界文明和文化自信重构的重大意义。

今天的中国已然是具有改变甚至重构现代国际体系的世界强国之一,这种改变和重构需要亮明自己的文明身份,即核心价值。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为了磨练国民的心智、精神、意志、愿望,更是要向全世界表明我们的国家品格,表明我们国家文明和文化追求之于现有的国际秩序、国际主张的优越性。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背后的价值观引领作用

秦宣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众多,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为当代中国指明了方向。这一价值目标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一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它形成并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目标和方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一价值取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和崇高追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根本要求。公正即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体现了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展现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正是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中国社会的整体文明素质才不断提高,中国社会才有了和谐的秩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即公民确立了基本道德规范。这些价值准则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调节着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敬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职业精神,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友善彰显了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广大人民爱国热情的激发、敬业精神的张扬、诚信意识的增强和友善关系的建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快速变化,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必须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制度建设

孙伟平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核心价值观是制度的内在灵魂,制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制度既体现一定的核心价值观,又对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影响。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可能脱离相应的制度环境,不可能脱离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制度改革。核心价值观一旦确立,又会反作用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期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必须融入并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和法律体制、文化和生态体制,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全过程。

目前,囿于多方面的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制度建设,特别是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存在一些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但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有时还是会遭遇到一些不自由、不平等、不公正、不讲法治的情况,如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较大,地域歧视和性别歧视一定范围内存在等等,理念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反差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认同的效果。在个人层面,仍存在精神涣散、厌恶劳动、诚信缺失、坑蒙拐骗以及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相应的核心价值观尚未转化为普通民众直接感受的“现实逻辑”。

直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总体谋划与顶层设计,将其具体内容、原则、要求落实于制度、政策和改革措施之中。通过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规范和要求的健全制度体系,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以制度体系的持续稳定运行,产生规范、引导、整合、激励、评价、惩戒人们行为的制度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与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文化、观念文化转化为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产生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正效应。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超越

何云峰 上海师范大学期刊杂志社社长、教授

所谓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就是全社会共同采纳并持久践行的主导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体系。任何先进的社会制度要彻底超越旧的社会制度,就必须全力打造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并将其普遍化、大众化、全民化、稳固化,最终取代旧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

资本主义得以战胜封建主义,除了其相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之外,还在于它倾心构建了一套新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在资产阶级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里,人与人之所以是平等的,是因为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就是平等的;人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上帝创造出来的人本来就是自由的。一旦人们离开对上帝、神、造物主的信仰,资本主义就没有了魂。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死穴”。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的关键,不是要用社会主义民权取代资本主义民权,而是要用社会主义的民权根基去取代资本主义的民权根基。

社会主义所追求和主张的是基于劳动创造去再造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系统。这个系统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权“神授”的资本主义价值根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绝对自由’是劳动居民幸福的最好条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在自由劳动创造中获得人的本质,展现人的价值,从而实现幸福,这是马克思的劳动幸福理论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它构成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根基,从而超越资本主义的民权神授理论假设。

追求劳动幸福,崇尚劳动,敬畏劳动,因劳获利,是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核心。人人皆以诚实的创造性劳动为理据,享有不可转让的劳动幸福权利。基于“劳赋民权”意义上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之所以真正超越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在于它把以信仰为前提的“神授”变成了人人必然离不开的“劳动赋予”。用劳动赋予人的权利,所能获得的共识基础更加科学和牢靠。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民主、自由等民权价值观不同于并高于资本主义的地方在于它有劳动根基,而“劳动创造人”是有科学依据的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汪信砚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性质。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同时也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由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决定的当代中国文化,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只有这样一种文化,才能真正转化为当代中国的强大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导航罗盘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基本坐标,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创造的目标指向。例如,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必须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而它们中哪些是“合理”和“有益”的成分,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它们是否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当代中国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那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也是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一个国家,文化的对内吸引力,就是其对国内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它是通过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来形成和实现的。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核心价值观都宛若联结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没有这条精神纽带的维系,没有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各种社会力量就无法得到有效整合,这个国家就无法真正凝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样一条可以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共同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同时也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只要我们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能够不断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共识,从而不断提升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对外吸引力和感召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

杨鲜兰 汉江师范学院院长、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话语权在传播国家的价值观念、表达国家的利益诉求、实现国家的根本利益上担负着重要使命。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其核心是价值观和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在中国经济不断创造奇迹的今天,在意识形态领域却出现了话语混乱甚至“失语”现象,以至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频频被误读、被抹黑。当前,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弱化。尽管意识形态冲突明显存在,西方国家却极力鼓吹“意识形态因素下降”论以及“淡化意识形态”问题。而在国内的理论界和社会上也有人谈论“超越意识形态”“淡化意识形态”问题,甚至提出了学术与意识形态分离的口号,其最终结果必然是掉进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陷阱。存在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不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较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手段创新不够等问题,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号召力。必须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小取决于民众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我们在警惕西方大国“话语霸权”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要坚持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意识形态自信,坚定地走出去,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加强交流对话,展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魅力和价值追求。

自觉促进中国价值观从传统向现代转换

江畅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中国现代价值观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致力于构建的价值观,它是相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而言的。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包含了革命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立场、主要精神和合理内容,也吸收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当前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构建,正在着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努力将当代中国价值观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中,使之实现伟大的复兴。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构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当代中国价值观真正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使它在其中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整体本位、以民为本、以德治国、成性成人、教化为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命惟新、和而不同、天下情怀等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价值观中得到了弘扬。在弘扬过程中,根据当代中国实践需要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对这些观念进行了批判性改造。中国现代价值观在构建的过程中吸收了传统价值观的合理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正在进行五大转换:人民主体对家国本位的转换,人民民主对内圣外王的转换,法德共治对德礼共治的转换,全面发展对道德人格的转换,不懈奋斗对修身为本的转换。

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近四十年来这种转换大大加速,这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一个半世纪以来,现代价值观构建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这个过程尚未完成,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当前还面临着繁重而复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任务。尊道贵德、仁爱、推己及物、五福、修身等观念需要大力弘扬,家国天下同构、家长制、官本位等观念需要进一步深刻扬弃,个体、公民、权利、社会、现代法治等现代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强。完成这些任务是促进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构建当代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原文链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80626/hbrb3258867.html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新闻排行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    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