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文通)近日,首部湖北文化产业蓝皮书《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7)》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由湖北省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优势学科群、湖北大学湖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组织编撰,由以湖北大学黄晓华教授为首的多位学者共同编写而成。
《报告》以2015、2016年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为基点,全面总结了湖北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成就,结合中部崛起、“互联网+”、长江经济带等重要战略,对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竞争力等现状做了评估,并对“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趋势做了严谨预测,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为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提供了重要理论成果。
《报告》采取了分类报告与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在全面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指出2015-2016年是湖北文化产业提速发展的重要节点。其间,上层决策日益精准,企业成长更为便利,智库建设趋于完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稳步转型。文化产业是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绿色朝阳产业,肩负起了发展新兴经济、彰显湖北文化软实力的历史重任,既要做大做强存量,又要做大做强增量。目前,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企业主体、智库和教育机构积极合作,目标明确。政府部门创新管理,培育市场需求;企业主体精准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教育研究机构聚焦产业前沿,培育复合人才。基于此,应探索一条湖北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路径,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驱动力,打造湖北省“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
分类报告从发展环境、趋势、特色、存在的问题、对策五个方面,围绕湖北文化产业的十多个主要门类做分析,力求找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看清新业态。专题报告则重点分析了投融资状况、文化消费状况、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状况,并对中部六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做了详尽的横向比较。
《报告》是湖北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为了清晰梳理发展脉络,为“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提供可行思路,我们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出发点,重点研究、归纳了湖北文化产业各门类在升级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新机遇、新问题,凝练特色,探寻方向,初步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精确的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模型。在编纂过程中,我们组织了十余支师生团队,在全省各地进行了数十次实地考察,多次赴企业研讨,多渠道采集数据,对湖北文化产业的相关官方数据形成了有益的补充,为相关的政府决策与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十二五”期间,湖北文化产业“答卷”什么样?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作为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日趋重要。2016年是湖北文化产业升级转型、迈入“十三五”的转折之年,过去五年,湖北文化产业的成果如何?具体有哪些成绩与不足?这些问题,在近日出版的 《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7)》之中都能明确地找到“答案”。
《报告》指出,湖北文化产业在2016年这一重要转折点,从宏观环境、主体形态、内容建设等多方面发生了全新变化,明显加快了升级转型,呈现出新特征。“十三五”新阶段中,湖北文化产业又迎来中部崛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申报“世界设计之都”等新战略机遇;需要回应长江经济带建设、“互联网+”等新时代命题。
这一时期,湖北文化产业发展在宽松的企业生存环境和精准的政策扶持之中,出现新特征:首先是提速发展,多极并进,文化产业产值总量逆势增长、提升迅速,结构体系初步完备;其次是重视品牌和精品打造,龙头企业重回上游,园区建设形成高地,形成品牌效应。
尽管湖北文化产业成绩喜人,仍与沿海省份有一定差距。《报告》指出,湖北当前仍存在文化资源转化乏力、缺乏特色、发展不够平衡和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报告》建议: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企业主体、智库和教育机构应全面合作,探索湖北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路径,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驱动力,打造湖北省“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新兴创意经济集群。
湖北各地市文化产业发展哪家强?
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未来取向产业”。迈入文化强省行列、率先实现文化小康,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十三五”文化建设作出的明确定位。对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由湖北大学卿菁、朱丽琦完成的《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16)》,收录于近日出版的湖北文化产业蓝皮书 《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7)》中。《报告》对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探究,构建了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17个地市州的文化产业指标进行统计,得出了2015年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及排名,以期对湖北各地区文化产额发展水平准确评价。
《报告》指出,武汉市、襄阳市和宜昌市分列此次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的前三名,其后依次为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荆州市、十堰市、黄石市等。武汉市文化产业结构体系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襄阳市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处于全省领先行列,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水平则需要进一步提升;宜昌市文化产业发展均衡,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报告》进一步展望和探讨了湖北各地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和策略。湖北应紧紧围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利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窗口期,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即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培育和引导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等领域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
网络时代实体书店何去何从?———以湖北新华书店的转型为例
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经历了实体书店倒闭潮之后,很多民营书店试图改变营业格局,着力开拓书店的文化功能性价值。作为国有企业的新华书店,其各地分公司也积极进行改制,增加其在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存在感”。
张萱、熊旭华两位学者完成的《湖北新华书店发展报告(2016)》,指出了湖北新华书店在发展转型过程中所实现的成效,该文收录于湖北文化产业蓝皮书 《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7)》一书中。
《报告》指出,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改制重组后,隶属于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北省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扮演了领军者的角色。湖北新华在2016年度取得了多项创新,从品牌、销售模式和文化软实力建设层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挑战与对策层面,《报告》指出,湖北新华虽然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但仍有发展进步空间。湖北新华应扩大规模经营,形成做大做强做优的产业格局;整合上下游资源与横向并购,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走出去”力度,打造“新华系”国际品牌。
湖北新华作为国有企业,在2016年始终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紧抓经济效益、改革创新,稳定了主业,也拓展了多元化经营和融合化发展氛围,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全民阅读的过程中,湖北新华打造了一张新名片。通过对湖北新华书店2016年发展情况的梳理,《报告》为其他国营书店乃至民营书店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湖北动漫产业走进知识产权(IP)运营时代
动漫产业是21世纪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也是美国、日本等文化强国输出价值观、在全世界形成广泛文化认同而占据文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十二五”期间,湖北动漫产业进入IP运营时代。由于知识产权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湖北动漫产业开始注重品牌价值的培育,尝试塑造具有完整价值观念、深刻文化内涵的优秀动漫故事与形象。
牛旻的 《湖北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6)》(下简称《报告》,收录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7)》),关注湖北动漫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着力于探讨IP运营时代湖北动漫产业的发展。在当下“全产业链”初具规模,以动漫为核心的“大动漫”业态逐渐成型,知识产权(IP)运营开始普及的状态下,湖北动漫产业规模稳中有升,在全国第五位至第十位之间浮动。以武汉市为产业高地,各地谋求差异化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增大,但产业链结构仍不平衡,前期转化路径不明晰,后期衍生推广缓慢。
《报告》进一步分析了湖北动漫发展的制约因素。一,动漫企业整体规模偏小,高端人才不足,产业链条结构不平衡,动画题材狭窄,集中于低幼受众。
在知识产权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报告》建议,通过加强政府有效引导与扶持,形成动漫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彰显漫画生产优势,率先加快全年龄动漫转型,力争建成国内领先的动漫产业高地;此外,应注重品牌培育、维护和增值,注重产业链开发的完整性与延续性,从而推动湖北动漫产业更好适应知识产权时代。
湖北广告产业变革进行时 开放创新成主旋律
近期,《湖北广告产业发展报告(2016)》出炉,该报告作为近日出版的湖北文化产业蓝皮书《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7)》的子报告之一,对湖北广告产业2016年的发展环境、现状、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广告产业未来发展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策略。
《报告》认为,2016年湖北广告产业整体表现平稳,传统广告市场份额下降,而互联网媒体在用户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互联网广告市场份额明显攀升。
《报告》指出,2016年湖北省广告产业由于政府资金的投入,创意产业园集群建设趋于成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延续了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如湖北日报集团、湖北广电集团在互联网冲击下,媒介融合以及产业变革正在进行。
针对广告产业发展变革中面临的挑战,《报告》分析,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的发展,人才、内容、渠道等方面虽积累了不少优势,但在社交场景的虚拟化以及信息传播扁平化的当下,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之间如何融合面临新难题;新的媒体形态频出,挑战传统的整合营销观念,广告行业在剧变中也面临层出不穷的监管难题。
为此,《报告》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传统媒介和互联网媒介应该各取所长,发挥互联网媒介高度的包容性和强大的连接能力,促进广告业繁荣;二是广告内容与渠道同步创新,依据平台特点以及受众接受场景来生产内容,加大内容生产的投入,将多元化的精品内容生产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三是重视线上线下营销,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重要武器”。
2016十字路口:湖北报业的转型探索
2016年,湖北报业面临着传统媒体的式微与坚守,也经历着新旧媒体交融的探索与重构。在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下,面对新的传播技术、新的传播理念、新的阅读习惯,曾经在中国媒体市场上独领风骚的纸媒已走到发展的十字路口,传统媒体能不能通过融合转型走出困境?能不能破局而立,实现凤凰涅槃?
这些问题在《湖北报业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中都能找到答案。
《报告》辑入近日出版的湖北文化产业蓝皮书《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7)》之中,选取湖北省内的《长江日报》、《武汉晚报》和《三峡晚报》三家纸媒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各自特色的转型发展信息,以期客观、详尽地阐述2016年湖北报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展概况、发展特点,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期待在日益加深的新旧媒体交融中形成多轮驱动的未来媒体生态格局。
《报告》指出,蔓延全国的报业寒冬主要体现在广告刊登额的下滑,湖北省属、市属报纸被迫走上大刀阔斧的媒体融合之路,进行内部资源整合,促进各种新型业态和盈利模式的出现。2016年不仅是湖北报业处在风口浪尖的一年,也是媒体边界日趋消融,竞争方式巨变的一年。《报告》展望,在互联网浪潮中,湖北的报业仍然大有作为,应不断探索,在媒体融合中趁势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湖北省努力向出版强省迈进
出版产业的发展是拉动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灌输意识形态、传播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出版产业也是湖北文化产业主力军。目前,国内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给湖北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湖北省计划在“十三五”关键时期,努力由出版大省向出版强省迈进。
张琦、陈革两位学者完成了报告《湖北出版产业报告(2016)》,收录于近日出版的湖北文化产业蓝皮书《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7)》中。《报告》深入分析湖北出版产业2016年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探讨经济新常态下湖北出版产业的问题及对策。
《报告》分析并指出湖北省有传统出版稳步发展、数字转型化逐渐深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融合、发展提速升级和对外交流急速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尽管湖北省用经济工作的方式发展文化产业,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报告》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影响力尚待提升,精品出版仍需加强;第二,产业规模仍有提升空间,业务结构有待调整;第三,资本运营力度不足,产业链拓展有待加强;第四,出版转型尚在尝试,新兴业态亟待拓展。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精品出版、主营优先、产业链延伸、产业升级、多元化拓展和人才兴企六大发展战略建议。
湖北演艺产业提升路向何方?
演艺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类型。2015—2016年湖北演艺产业持续发展,政策环境、财政投入、考量标准、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在这种情势下,湖北整体艺术生产能力强劲,演出场所多元化,小剧场演出有声有色,演艺文化富有地域特色。但在湖北演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胡晓亚和梁艳萍撰写的《湖北演艺产业发展报告(2016)》关注湖北演艺产业的发展态势,探讨湖北演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优势,并提出了针对性意见。该报告收录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 《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7)》一书中。
关于湖北演艺产业的发展现状,《报告》分析并指出:湖北演艺产业规模稳中有升,各地区基本实现差异化发展;民营剧团基本实现自给,儿童剧类演出市场潜力巨大;艺术生产能力强劲,全国排名第三;演出场所多元化,产业梯次逐渐形成。《报告》也分析了湖北演艺产业的创新趋势:原创作品层次丰富,地域特色明显;融合成为演艺产业新常态,行业亟待转型升级;演艺输出持续发酵,资源整合优化市场配置。但在演艺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院团改革失败、同质化和产业链不平衡的问题。《报告》建议针对性地提出了分类改革,分类指导;整合资源,打造拳头产品;注重原创,提炼本土特色。
湖北文化产业投融资趋势向好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具有无污染、高回报、可重复利用等特点,文化产业投融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2016年湖北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整体向好。
湖北大学学者徐俊武与黄若云完成的 《湖北文化产业投融资分析(2016)》(下简称《分析》)着眼湖北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现状与问题,收录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7)》一书中。《分析》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及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湖北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有着丰富多样的融资产品、不断提升的技术含量和不断创新的融资形式,它们共同形成了湖北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特色,推动了具有湖北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的形成。
《分析》也指出了2016年湖北文化产业投融资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融资渠道单一,其次是财政投入不足。在投融资过程中,外商资本利用程度较低,上市融资数量不足,风险(私募)投资基金匮乏。针对这些问题,《分析》认为,提供政策扶持,优化融资渠道,鼓励外商和民营资本进入,加强品牌建设和文化输出是推动湖北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的举措。当前湖北文化产业融投资整体趋势向好,应利用市场功能和政府功能,双管齐下,解决湖北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瓶颈问题。
打造湖北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湖北是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前景广阔。源远流长的楚文化,其区域文化具有差异性、互补性,在湖北各地市开出各色的花朵。然而,近年来,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虽不乏成功案例,但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
湖北大学学者邹福清的 《湖北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着力关注这一问题。该报告收录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 《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7)》一书中。
《报告》以湖北省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价值丰富,但湖北茶却无法走向全国这一反差入手,指出湖北产品文化内涵挖掘度不够,文化附加值有待提高。此外,《报告》还指出了湖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步入良性循环,市场分布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
对于在湖北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中需要重视的步骤,《报告》归纳为“四个思考”,即特色文化资源可转化的独特元素到底是什么;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如何选择;文化遗产的开发如何进行科技提升;生态资源与文化遗产如何融合开发等。《报告》为湖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建议: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应注重差异化与精致化,精心打造短途周末游;发扬传统手工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使其对接现代生活;大力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推动完整产业链的建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