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湖北文化蓝皮书出版 建设文化强省 增强文化自信

作者:吴珊  编辑:陈杰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7/12/02

本网讯(记者 吴珊)11月,湖北文化蓝皮书《湖北文化发展报告(2016~2017)》(以下简称《报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编纂,是湖北大学、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

该书秉承为湖北文化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的宗旨,站在“十二五”与“十三五”交接的时间节点,对“十二五”时期湖北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湖北文化发展的各项目标,为我省“率先实现文化小康”“迈入文化强省行列”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

《报告》在对湖北文化“十二五”规划任务进行梳理和对“十三五”文化发展目标进行解读的同时,还采取分报告与专题报告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分报告运用具体材料和数据,围绕湖北2015~2016年文化事业、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事业等六方面,进行具体描述,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专题报告则围绕湖北省“十三五”时期文化投入水平、湖北省县域公共文化建设、湖北大众文艺繁荣发展、湖北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发展、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新洲模式、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钟祥模式、湖北地区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等展开了专题研究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据悉,《湖北文化发展报告(2016-2017)》是第二部《湖北文化蓝皮书》,该书作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的一部分,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总报告

“十三五”文化工作任务:文化小康和文化强省

文化蓝皮书总报告指出,2015~2016年,是湖北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转折时期。在这两年里,全省各级各类文化建设主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在文化法治、文化管理、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队伍、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顺利地实现了“十三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十三五”时期,湖北省的目标任务可以归纳为“全面实现文化小康,迈入文化强省行列。”

“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在具体内容要求上,“文化小康”建设包括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三馆一站覆盖率、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等5项指标,这是衡量文化小康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准。

在“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全面实现了“文化小康”,就可以说是“迈入了文化强省行列”。“文化小康”是个阶段性任务,“文化强省”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要求更高,时间更长。

(刘伟伟)

 

分报告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分报告 《2015~2016年湖北文化事业发展报告》指出,2015~2016年,湖北文化服务中心工作能力显著增强,在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文化精准扶贫等方面进一步凸显文化的特有功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规模稳中有增,不论是在服务机构数量还是在从业人员规模上,都呈现稳中向好、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文化事业投入持续增长,文化事业总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和文化事业费持续稳步增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成果显著,出现了大量弘扬社会风气的文艺和演出作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进一步优化了文化市场的结构和秩序,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设备生产、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等文化产业快速增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完善对文化遗产和传承队伍的保护。

我省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文化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文化事业投入占公共预算总支出比例较少,地区间文化事业投入差距较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有短板,在文化投入、均等化、资源整合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由于我省文化产业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偏低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增速较慢,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2017年湖北省文化发展目标包括,要推动精品生产工作争先进位,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大力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文化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把我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

(李荣娟 肖昌斌 郑海军)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硬支撑”

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2015年以来,党和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度重视,湖北省也认真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的政策部署。

收录于湖北文化蓝皮书的 《2015~2016年湖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报告》对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效作出了肯定,并指出这些成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基础进一步夯实;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效明显;文物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文化遗产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荆楚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

《报告》在肯定湖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总体趋势向好的同时,结合湖北省文物局实际工作情况,提出湖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突出表现在地方政府投入偏少,与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程度不相匹配;相关部门对文物工作认识不到位,多部门协同不够;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未得到妥善处理;田野文物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非遗传承发展后继乏人;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有待加强等。

报告针对湖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中的短板,建议湖北下一步工作需要在完善法规制度、落实各方责任、激发创新活力、落实重大项目等方面做出努力。

(吴成国 汤强松)

 

加强宣传,繁荣精品,开辟新闻出版广电事业新境界

2016年,湖北省大力推动新闻出版广电事业发展,事业规模、产业实力和服务大局能力显著提升,新闻出版广电业快速增长。

收录于湖北文化蓝皮书的 《2015~2016年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事业发展报告》总结了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事业取得的六大成效:一是宣传出版亮点纷呈,有力维护了团结稳定和谐发展大局;二是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为行业注入强大发展动力;三是充分挖掘荆楚优秀文化资源,精品创作生产量质双升;四是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产业发展实力不断壮大;五是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升;六是加强行政依法管理,综合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全省新闻出版广电业呈现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良好态势。

《报告》盘点了2016年各领域的发展情况和行业热点,并指出当前仍存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不够,内容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融合不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对2017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发展,《报告》提出了推进湖北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议继续从抓好重大主题宣传出版、繁荣精品创作生产、优化公共服务、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加强依法管理、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以促进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事业的快速发展。

(张敏 罗亚波)

 

专题报告

聚焦文化投入短板,提高文化发展水平

收录于蓝皮书的专题报告《湖北“十三五”时期文化投入水平研究报告》,着重对湖北省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文化事业投入水平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实证分析。

《报告》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湖北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及特征,指出了湖北省文化事业各项发展中呈现出的良好态势。又通过将湖北省与全国其他省份进行宏观对比以及对省内各地市州文化投入进行微观对比后发现,湖北省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缺乏保持文化投入持续增长的刚性约束机制、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不健全、文化事业发展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文化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合理分担机制仍不完善、公共文化投入的责任考核机制不完善等。

《报告》针对湖北省文化事业投入相对滞后这一问题,强调要遵循“补齐短板、增加总量、开放业务、加强考核”的基本思路,着重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针对区域投入的不均衡性,实行倾斜性保障政策;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优化省级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担机制;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投入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大文化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陈金祥 郑海军 李国东)

 

数据展示湖北省县域公共文化发展

专题报告 《湖北省县域公共文化建设报告》的研究对象聚焦于湖北省103个县市区,相对于省级和地级市的研究,更能反映当前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水平。报告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了县域公共文化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结果表明,县域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基本到位,全覆盖率近90%,而公共文化场馆服务达标率仅为27.18%,服务标准和制度落实不到位,投诉处理机制尚待完善;公共文化工程持续推进,而互联网宽带普及率和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达标率仅为76.70%和65.05%,尚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公共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全面阅读达标率为89.51%,群众性文化活动落实到位,未成年文化活动成果丰硕;公共文化宣传覆盖面广,公共场所、社区和媒体宣传氛围还有待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城乡非均衡发展问题突出,城区公共文化建设平均得分率为78.7%,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平均得分率为68.5%,城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水平显著高于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对此,报告提出推进湖北省县域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县域公共文化场馆功能、切实落实县域公共文化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县域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积极扩大县域公共文化宣传力度和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水平。

(卿菁 李荣娟)

 

抓好四大工程,补齐基层文化短板

专题报告 《湖北大众文艺繁荣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在湖北大众文艺中,基层文化的短板突出。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要有必要的阵地和队伍。在全国范围内看,湖北的基层文化队伍不稳定、阵地不牢固。

从人员队伍看,全省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267个,工作人员2625人。

其中有25个县(市、区)配备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务员编制人员,共101人,占总人数的3.8%;有34个县(市、区)配备有乡镇综合文化站事业编制人员,共297人,占总人数的11.3%;有26个县(市、区)配备有享受事业编制待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共363人,占总人数的13.8%;以上三项人员共计761人,占总人数的29%。全省91个县(市、区)落实了村(社区)级公益文化岗位,共有工作人员21430人,还有10余个县(市、区)没有配备村(社区)级公益文化岗位。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各地要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但目前全省大多数地区尚未开始建设,现有的文化设施发挥作用不明显,使用效率不高,部分地区文化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当前,要重点抓好大众文艺品牌打造工程、产业发展工程、机制创新工程、基础夯实工程等四大工程,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科技等各种文化要素,并使其在平等、竞争、开放、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中得到合理、顺畅地流动与配置。

(张儒芝)

 

激发博物馆事业发展活力

近年来,党和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已将博物馆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博物馆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

专题报告 《湖北博物馆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在全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湖北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专题研究和实证分析。

《报告》首先对“十二五”时期湖北博物馆事业发展进行了数据资料分析,指出了这一时期湖北博物馆事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博物馆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文物科技保护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随着党和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博物馆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与日俱增。在进一步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报告发现湖北博物馆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活力不足、人才队伍薄弱、社会参与度不高等不足之处。

最后,《报告》建议湖北省博物馆事业可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实现新的发展。一是应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大力推进博物馆标准化建设;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三是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事业。

(余萍 彭放)

 

钟祥模式: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专题报告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钟祥模式》指出,湖北省钟祥市在创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进行基层公共文化体制改革和服务机制创新,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服务惠民”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钟祥模式。

创新主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导制度设计,出台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文件、制度和办法;主导设施建设,加快各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提档升级,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活动场所和设施;主导服务标准,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主导人才配备,探索“人才聘用”新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到文化服务队伍中;主导投入均衡,将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到财政预算,通过经费均衡拨付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创新协调机制,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联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由25个市级部门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发挥协调联动功能,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和美丽乡村等工作,重点在经费保障和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

创新参与机制,突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的社会属性,吸引社会资金、吸纳社会乡贤、培育社会团队、组织文化志愿者来参与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上来,打造文化大平台。

创新服务机制,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惠民效能,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宣传和弘扬先进文化;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服务于乡镇村湾公共事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要服务于乡村文化旅游,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提升钟祥文化的知名度。

(潘晓良 肖正礼)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新闻排行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    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