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首页  >  论坛

浅议通识教育及我校选修课教学

作者:黄文武 方光荣  编辑:刘曦  来源:通识教育学院 校老教授协会   发布时间:2017/10/19

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最终需要落实到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且课程体系又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尤其是如何构建通识教育选修课体系反映了不同的通识教育理念,也必然与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有所关联。我们在多年文献研究和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对通识教育逐渐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对我校选修课教学也有了点滴的思考,在此愿抛砖引玉。

一、对通识教育的基本认识

1.通识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通识教育”的概念最早源于欧洲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但它的形成则首先在美国。1945年著名的“哈佛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指出,“教育广义地可被分为通识和专业两个部分,这两方面不能割裂或对立。通识教育一词,它既不是指用知识(如果这种知识存在的话)的教育,也不是指教育的全部,通常是指一个学生所受的全部教育中的一部分---即培养其成为富有责任感的公民的那部分教育。与之相对应,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那部分教育”。

现在,通识教育已在全球脉络的广泛兴起,各国对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内涵的认识也不完全相同。在我国的专家学者中,比较多的学术观点认为,通识教育主要或更多的是具有传承古今中外经典文化之功能,其着眼点是“全人教育”,既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又是实现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不少学者还认为,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或谋生手段,而通识教育则是使学生拓宽口径和视野,避免褊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并教化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所以,通识教育也可以理解为是全面打基础的教育,是以西方的通识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的文化与国情,以期培养文理交叉、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批判精神、社会责任和完整人格的公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当前社会发展的瞬息万变,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普遍面临着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等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在激烈的办学和就业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相适应,通识教育已越来越逐渐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以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

2.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进展

通识教育在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教育部出台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与措施,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等,并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目录为突破口,拉开了纠偏专业教育的帷幕。1999年开始推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要求本科生在4年内至少修满10学分。因此,各个大学开始修改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试图打破整齐划一的专业培养模式,进行学分制和选课制等一系列改革,通识教育概念开始渗透到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2008年,“大学通识教育高端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46所高校(包括香港地区)的校长和知名学者聚集复旦大学研讨本科教学改革。高端论坛会上,与会校长和学者们对大学如何发挥传统中华文化的作用,如何理解大学在当今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和作用,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并共同呼吁我国大学应当在本科教育阶段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并以此作为发展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推进器。因此,本次论坛对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识教育模式很快在在我国各高校本科教育推广和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走在我国高校前列并发挥引领作

用的有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等全国知名学府。在省属大学中,我校素有贯彻通识教育精神的优良传统,也是较早实施通识教育的地方重点高校, 2011年,率先成立了湖北高校首个通识教育学院。

3.具有代表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在文献调研和多次考察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在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四所著名高校,分别是哈佛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四川大学,并简要介绍其通识教育及课程体系。

例1.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及课程体系

美国的通识教育在全球高校影响较大,其特点是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中,学生几乎都是修习所谓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后两年和研究生阶段学的才是专业知识。例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道德理性”、“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分析”、“数量分析”等7大类11个领域,约占大学课程总学时的1/4,且每门课程都有严格的教学要求和训练要求。

例2.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及课程体系

复旦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生进校后不分专业,直接进入四个书院接受一年的通识教育,专业分流后再进入各个学院。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大类基础课、通识选修课。其中,通识选修课更具有特色,包括指选(核心课程)和任选课程两大部分,共10个模块,要求学生至少修读16个学分,其中,

第一部分:指选课程划分为6个核心课程模块。分别是“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要求学生在每个模块中至少选修2个学分,共12个学分。

第二部分:在任选课程中,按照不同学科领域划分为4个模块,分别是“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医学与药学”,要求学生至少修读4个学分。

例3.中山大学通识教育及课程体系

中山大学为了保证通识教育的顺利进行,除成立博雅学院和人文高等研究院以外,还成立了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和通识教育部,负责推进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工作。

该校识教育核心课程方案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类基础与经典阅读”,要求每个学生在每类课程中至少修读4个学分,每一类课程都不能落下,共16个学分。其中“人类基础与经典阅读”又是最重要的通识教育核心课,包括中西方经典著作的学习。中山大学通识教育的另一个最大特点是加强制度设计,例如,确定了核心课程审批制度,确立了助教制度、写作业制度、小班讨论制度等,且对学生有严格的训练要求和成绩考核要求。

例4.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荣誉课程体系

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以创办“中国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荣誉学院”为目标,以“厚德博学、虚心从善”为院训,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的优势,整合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以最强的学科、最精良的师资、最优秀的学生,搭建最优的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吴玉章学院荣誉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模块、院级荣誉课程模块、学科交叉复合课程模块组成。其中,院级荣誉课程分又为4个课程模块: 一是人文科学素养模块(6学分),包括文学艺术类、哲学史学类、社会伦理类;二是自然科学素养模块(6~20学分),包括数学物理类、化学生物类;三是创新能力模块(9学分),包括国际视野类、领导管理类、科研训练类;四是社会责任教育类模块(不计学分)。且按文、理、工不同学科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分别修读21~35个学分,以强化对学生的修养、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加强对科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教育,促进拔尖学生人文修养、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对我校通识教育的基本分析

1.主要优势与特色

2004年,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我校被教育部列入首批高校并获评优秀。随后,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及其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建设一流本科”战略目标、以及“人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锻炼”的通识教育核心三要素理念,并进行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自2011年成立通识教育学院以来,在其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教学研究成果,彰显了我校通识教育的特色。例如,提出了以“人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锻炼”为三个核心要素的通识教育理念,创立了“学院+书苑”制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设有13个学生习苑,分別是“正心苑”、“崇善苑”、“润德苑”、“笃行苑”、“弘毅苑”、“习坎苑”、“思齐苑”、“思睿苑”、“立学苑”、“求索苑”、“明俊苑”、“明志苑”、“里仁苑”。开展了以“问津大讲堂”、“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三走进”(走进本部、社会和港区)等为代表的系列主题特色活动,制定了“十个一”品行修养和“自主选课”等系列管理措施,等等。

通识教育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校实施通识教育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与全国许多高校不同的是,我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最大优势是具有独立的新校区和学院建制,学校从办学条件、管理体制和人员配备、相关政策和办学经费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与保障。按照学校的要求,赋予通识教育学院有三大职能:一是全面负责新校区一年级新生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二是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和桥头堡,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深化,积累经验、凝练特色,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三是协助学校加强新校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空间。

2.主要不足与表现

笔者认为,同国内部分高水平大学比较还有明显的不足,尤其是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设置及其建设比较滞后,缺乏良好的教学生态等,主要表现如下:

(1)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虽然经过了多次修订,但通识选修课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按照惯例,学校每隔3~4年要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总体而言,多次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在不断完善。但很遗憾的是,在历次人才培养方案中,“8学分”的通识选修课模块一直处于空格状态,每学期可提供给学生自主选修和感兴趣的课程总量不足,常出现以下现象:

一是开出的通识选修课少,或许“以稀为贵”,往往“因人设课”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通识选修课教学带有浓厚的功利性和随意性。二是每门课所选修的学生人数较多,学生在选课时常出现了网上抢课的现象,至于是否感兴趣就另当别论了。三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在已开出的选修课中,部分选修课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或是有的退休教师身体与年龄的原因,或是在职教师积极性不高,或是教学效果较差等。

(2) 通识选修课教学往往被边缘化或附加化了,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核心内涵,教学质量总体不高。

一是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观念仍普遍存在。在不少师生看来,通识选修课只不过是“附加课”,被看成是额外的、次要的或“锦上添花”的课,最多被视为是增加学分的课。有的教师不够重视,授课计划性不强,讲授内容和授课形式随意,有走过场的现象。有的通识选修课考查更是宽松,任课教师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成绩评定不够客观公正。更甚者,有少数学生选课时,先打听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或任课教师的要求是否严格,其功利意识太强,混学分现象较严重。

二是通识选修课的优质课程占比不高,部分课程的通识度不够,能给学生有实践机会的课则更少。总体而言,在“8学分”的通识选修课中,其教学内容缺乏核心内涵,且在传承经典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大打了折扣。

三是有的任课教师自身的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结构单一。有的任课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探究式、问题式和小班式等教学方式,不能较好地体现通识教育课教学的性质与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识选修课及其教材建设缺乏整体设计,且力度太小,速度太慢,基本上是在小步慢走或是停滞不前。

目前,我校在通识选修课的建设方面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理论指导和对课程模块的设计,导致通识选修课开设的随意化和非体系化。二是缺乏制度设计和激励措施,导致通识选修课及其教材建设速度太慢,或基本是在小步慢走,且目前还处在停滞状态。

值得肯定的是,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和教务处的指导下,近年来校老教授协会和通识教育学院互相配合,组织退休教师编写出版了几部通识教材,并相应开出了几门通识选修课。但总体而言,通识选修课数量太少,质量总体不高,还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对我校通识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需要进一步厘清的几个问题

其一,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核心内涵。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相对专业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主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就其功能而言,主要是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人生态度的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旨在拓宽学生的口径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元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化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就其内容而言,最为核心的是古今中外的文明和文化类经典课程。例如,几乎在所有高校的通识课程体系中,都开设有古今中外的文明和文化类课程,特别是中国文明和文化类课程,且这类课程至少占到通识课程一半以上的课时量。有的高校在通识选修课体系的设计上,还特别强调对经典著作的阅读。

其二,须建立一套通识选修课体系。有专家学者强调,不能完全放手由学生自由选课,学生还没有完全成熟,怎么会知道自己选的课就一定符合他的知识结构。当然,这里面的确存在以不自由的教育培养自由人的问题,这反映了教育内在的合理强制性,否则就变成了自选市场了。因此,为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引导,需要对全校范围内的通识选修课进行整合与分类。例如,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均对通识选修课进行了分类,要求每位学生须在每类课程中修习1~2门课,一般为16个学分左右。

其三,最大的瓶颈是师资问题。有专家学者认为,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是否有高水平的教师愿意持久地开设通识选修课?所开出的通识选修课的质量又如何能持久地保持高水平?因此,一支高素质的、且对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有着良好的理解与热情的师资队伍显得相当重要。由于学生对通识选修课选择的自由度大,且不少学生往往会选择容易通过、容易拿到学分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按照通识教育的规律和要求上好通识选修课。

2.不断改变通识选修课的教学生态

一是在通识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成立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全校通识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教务处和通识教育学院负责常务工作,负责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制订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提供经费资助,计算工作量,加大成果的认定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按每个课程模块配备相对稳定的

教学团队,每门课程配有主讲教师和助教,并实行教学团队负责制和主讲教师负责制。鼓励教学团队和主讲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例如,“授课模式”的创新,可多人组合授课,可实行“弹性”课时,考核方式从“分数导向”向“兴趣导向”转变等,不断促进通识选修课教学的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通识选修课教学的评估。通识选修课不能被视为是“附加课”,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有严格的教学要求和训练要求,应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对课程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估,对出现的问题要责成相关学院和任课教师进行整改,对问题突出、学生评价差的课程或实行退出机制。

3.四大措施推进通识选修课程的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已开出的通识选修课。例如,“人文科学导论”、“自然科学导论”、“现代科学技术进展”、“化学与人类文明”、“生物科学导论”、“哲学导论”、“管理沟通”、“逻辑与思维”,以及部分交叉学科课程等,使其构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一部分。

二是依托各院系尤其是文史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从己开出的各类优质课程中遴选与改造一批通识教育选修课。因为,我校大多数基础学科都有着相对悠久的历史,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学术文化的积累和传承,这些传统的基础学科的教育资源经过适当的改造和强化,可以转变成全校师生受益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三是组织师资力量(包括退休教师)重点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例如,通识教育导论、中国文明、外国文化、文学艺术 、社会分析、百年诺贝尔奖等,且成熟一批,立项建设一批,力争出版一批高水平教材或规划教材。

四是面向社会开放本科生讲台,联合开发或“招标”一批通识教育选修课,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结合,大力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提升我校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择业与就业能力,让学校的通识选修课教学真正的“活起来”,从而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新闻排行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    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